南宫28官网- 南宫28官方网站- APP下载公司动态研究报告:AI算力芯片技术领先软硬件协同发展提升业绩弹性
2025-10-11南宫28官网,南宫28官方网站,南宫28APP下载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实现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增长295.8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13亿元,同比增长249.88%。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69亿元,同比增长4425.01%;实现归母净利润6.83亿元,同比增长324.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37亿元,同比增长283.07%。公司业绩提升主要原因系公司凭借AI算力芯片的技术优势,持续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以及公司积极推进AI应用的加速落地,进一步拓展收入规模。
自2022年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AI大模型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迈入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技术。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持续加大在AI算力硬件上的投资,陆续宣布重量级的AI基础设施投入计划。AI-Capex成为市场跟踪算力产业链景气度的重要指标。
海外方面,北美四大CSP厂商纷纷上修Capex,预计2025年全年capex有望达到3510~3570亿美元。
国内方面,阿里、腾讯以及字节等CSP大厂也纷纷提升Capex用于算力基础建设。例如,阿里在云栖大会上宣布除了未来三年3800亿元的Capex计划之外,还计划追加更多投资,建设云和AI硬件。
全球对于AI算力需求总体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28年全球AI算力服务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2025-2028年CAGR为11.96%。智能芯片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政策端来看,海外AI算力芯片受到地缘政治因素扰动,供给情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2025年4月,”中国市场的英伟达H20被美国政府列入出口管制。因此,国产自研AI算力芯片是大势所趋。
国产算力芯片发展绕不开晶圆制造环节。目前,中芯国际在产能和工艺方面发展迅猛。截止2024年,中芯国际具备8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94.8万片。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进一步扩充产能,新增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展望未来三到五年,预计中芯国际将持续以每年5万片12英寸左右的节奏来扩产。同时,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也在逐步提升,2025年Q2,产能利用率达到92.5%,环比增长2.9个百分点。此外,中芯国际目前正在不断地优化28纳米、40纳米、65纳米以及90纳米制程的工艺。在地缘政治博弈严重的当下,我们认为中国AI相关企业的Capex将深度挂钩国产芯片供给。未来,随着国产晶圆代工厂商的产能持续扩充以及工艺的不断优化,百度旗下昆仑、寒武纪、华为等头部厂商AI芯片量产难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近期,寒武纪募资39.85亿元。公司拟用募集资金投资20.54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芯片平台项目的建设,以增强公司在面向大模型的AI芯片技术和产品综合实力;拟用募集资金投资14.52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软件平台项目的建设。
AI硬件方面,公司团队先后研制的智能处理器及芯片产品,包括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智能处理器;基于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90和思元3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目前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大模型算法公司、服务器厂商、人工智能应用公司,辐射云计算、能源、教育、金融、电信、医疗、互联网等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AI软件方面,智能芯片的大规模商用需要兼顾易用性和可编程性,离不开软件平台的深度赋能。例如,英伟达对其软件平台(CUDA)长期持续的迭代升级,助力英伟达芯片快速拓展应用领域和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粘性,奠定英伟达在人工智能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公司目前已初步具备软件平台的开放服务能力。未来,公司通过对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的技术创新研究,进一步构建覆盖大模型技术开发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开放服务能力。良好的软件生态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了解和使用公司产品,将已有的模型高效便捷地迁移到公司产品上,使得公司产品高效便捷地被各行各业的开发者使用。
公司是目前行业内少数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具有一定技术壁垒,关键核心技术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同时,公司的产品受到下游云计算、互联网等优质客户的认可。我们认为随着未来公司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公司的AI算力芯片有望迎来更多订单,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64.60、96.89、140.50亿元,EPS分别为5.25、8.05、12.1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52.5、164.5、108.9倍,我们认为随着未来公司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公司的AI算力芯片有望迎来更多订单,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AI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供应链稳定相关风险。